2005年,為了給大女兒營造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,我毅然創辦了幼兒園。時光荏苒,從事學前教育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。回顧一路走來的心靈風景,上人的教誨與母親——一位慈濟委員的身教,始終是我最堅實的依靠。
懷揣著母親對孩子的愛,我從自己的孩子出發,精心設計課程,然而,隨著接觸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的孩子與家長,我更加深刻地體悟到:孩子的學習不僅僅依賴「教」,更關鍵的是「環境」。這個環境不僅包含氛圍,還包括師資與學習夥伴。
這讓我印證了靜思語:「以媽媽心愛天下眾生,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。」
愛,沒有邊界。當我們不只愛自己的孩子,也將這份愛推及他人的孩子時,收穫的往往超乎想像。教育的真正價值,不僅在於培養自己的孩子,更在於讓所有孩子都能在學習中成長。每當看到孩子們茁壯成長,展現優秀品格與才能,我的內心總是充滿欣喜與感動。這也讓我更加堅信,以媽媽心去愛每一個孩子,不僅不會失去,反而會收穫滿園春色,見證百花齊放的美好景象。 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,不僅孩子快樂學習,老師與家長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與提升。
然而,學前教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。幼教界師資流動頻繁,導致教學品質難以穩定,加之幼師待遇難與其他行業相比,使得聘請高素質教師充滿挑戰。這一困境促使我深思,也讓我留意到鄰近教會辦學的穩定師資與無私奉獻精神,相較於許多私人機構以盈利為導向,這兩者之間的本質差異在於精神層面的歸屬感。當我領悟到這一點時,內心充滿遺憾與不捨——我們該如何改變?應該改變什麼?
這個疑問促使我更深入學習慈濟志工的軟實力,並反覆思索上人的教誨: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。」如何做到「普天三無」——普天之下沒有不可愛的人,沒有不可信任的人,沒有不可原諒的人?
於是,在制度上,我調整薪資架構,讓教師的待遇與教學品質並行提升,使他們在幼兒園中找到歸屬感;同時,我也鼓勵教師自我學習與成長。多年來,經歷磨合與努力,教師團隊逐漸形成如家人般的凝聚力。雖然期間仍有新血加入,也有夥伴離開,但當心態轉變後,我們能以更大的包容與同理心來對待彼此——以愛為管理,讓教育成為一種溫暖的陪伴與堅持。
每一位家長,就像一本書,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故事。有的孩子充滿挑戰,有的家長經歷考驗,與他們互動的過程,讓我深刻體會到「以誠待人、以正立身、以信取信、以實踐行」的重要性。正因為孩子,我才有因緣結識來自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的家庭;也正因為家長的信賴,這條教育之路才充滿挑戰與歷練,成為一座豐富而深刻的修行道場。時間越久,認識的人越多,我越是心存感恩——感恩佛法,感恩上人的法,讓我在每個挑戰中找到方法,讓我在每次選擇時更加篤定。
萬事當以誠意為本,懷抱正確的觀念,並秉持堅定的信念,腳踏實地去做。這種「做中覺,覺中學」的歷程,不僅滋養了我菩薩行的修行道,也讓愛的光輝照亮每一個與我有緣的家庭,甚至擴展至整個社區。回首這二十年的歲月,我深知,若非以媽媽心去愛每一個孩子,若非懷抱菩薩心胸走入每個家庭,與家長攜手同行,我絕無法體悟上人這句靜思語:「以媽媽心愛天下眾生,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。」
這份愛,無私而廣博;這條路,堅定而溫暖。未來,我將繼續秉持這顆初心,讓教育成為愛的延續,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善的環境中茁壯成長,讓每一位家長都能在信任與支持中共同成長。願這份愛,如春風化雨,潤澤無數心靈;願這條路,如晨曦初照,點亮無數希望。
撰文 | 林慧敏(慈笙)師姐